(中新网)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自主管理成就现代新学生

发布时间:2012-05-29

中新网苏州5月19日电 题: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自主管理成就现代新学生
  (作者:李克翔)90后“志愿之星”张星星站在介绍自己的展板前,讲述2011年暑期前往贵州天柱县竹林乡小学的支教之旅时,更多的觉得这是“收获”,而不是“付出”。19日,苏州大学文正学院第二届学生成长成才展示日活动开幕,作为学院2009级新闻专业的大三学生,张星星是今年评选出的50位“志愿之星”之一。


  对于支教地的生活、教育情况,张星星认为,最大的问题并不是经济、教育相对落后,而是父母纷纷离家打工,大批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的关爱与约束。在她看来,不经过实践,自己很难认识到这一点。

  


  “这就是养成教育。”苏州大学副校长、文正学院院长殷爱荪认为,学院要培养的是“有责任感、勇于担当的人”。通过一系列全新理念的制度,学院让学生成为了“学校的主人”,他们自我经历、自我管理,在校内校外,在书内书外,放飞着青春的风采,也逐步建立起奉献社会的理念。

  志愿服务成学生“优越环境”
  依托百年名校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创建于1998年。行走在上方山下、翠微湖畔的校园内,经常能看到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苏州先贤范仲淹(谥号文正)的思想,也昭示着学校的精神内核。
  生于93年的女学生肖阳,也参加了贵州支教志愿活动。她说,迈出校园,走进大山,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为之一变。19日她介绍“经验”时说,去之前,爸爸支持,妈妈反对,后来自己鼓动爸爸说服了妈妈。
  从反对到默许再到支持,很多家长对孩子从事志愿服务的态度悄然转变。201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毛珏琰的父亲说,有一天,女儿打电话告诉他“要到贵州去支教”,当时我既惊讶又不安,活动安全吗?孩子能真正帮助到他人吗?如今,看到孩子在付出爱心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磨练自己的人生,身为家长,倍感欣慰。
  教育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比学校说教的成效大得多。但殷爱荪校长也承认,大批学生到遥远的地方去支教,学院的压力不小,“万一出意外了怎么办?”。他说,很多人劝我,但我认为不能“因噎废食”。
  志愿者服务,贵在持之以恒。据介绍,文正学院办学至今,无论是组织还是社团,都在坚持着自己的志愿道路。育才小学、越溪小学和福利院这三大服务基地,无论刮风下雨,烈日寒冬,每周一次的志愿活动从不间断;火车站义工、西部支教、义务献血、法律援助和环保普及,开始后就再未停止。学生家长代表对此感言,这就是孩子成长的“优越环境”。

  自主管理成就“现代新学生”
  当天的成长成才展示日活动,丰富而多彩。学校是不是要花费很多人力物力?对此,一位学院管理人员笑着说,不需要。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从摄影摄像到引导接待,从主持表演到道具布景,几乎都由学生完成,学校只是在背后支持、配合。
  “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这是殷爱荪的教育理念。他说,学院一直通过学生的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主服务来推进良好院风、学风的形成。
  以学校食堂为例,殷校长介绍说,学校食堂的经营者,都是竞聘而来。竞聘者在经营中的大部分问题,都需要与民主管理委员会的学生们去谈,如果竞聘者不回应、改正该委员会提出的意见与问题,就很可能面临学生们的“抵制”。
  “除了犯罪行为,学生因为年轻犯的错误,都可以原谅。”殷校长说,除了传统的“学习学分成绩单”,学院还有一套独创的“行为学分成绩单”,在校期间,学生做了坏事会被扣分,学生做了好事可以加分。学生犯的一般错误,可以被抵消,而不再“记录在案”,殷校长认为,“学校应促进学生改正错误,而不是随意处罚,让‘耻辱’伴随学生的一生。”
  这样会不会导致制度对学生的约束力降低?殷校长认为不会,让学生“做主人”,就是让他们既享受“自由”,又承担“责任”。
  一位学生家长感言,当今社会竞争很大,大学生也早已不是稀有资源。知识与实践能力、自主管理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等,都已成为是否能被社会认可、并获得良好发展的重要条件。志愿活动,弥补了文化教育的局限性;自主管理,让学生稳步走向成熟。学院给学生创造平台、机会,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用心良苦,也成效显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