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责任之上:不停教、不停学、不停研——致青年教师的倡议书

发布时间:2020-03-05浏览次数:1592文章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的心在哪里,讲台就在哪里。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形势下,在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下,亦是如此;也许是一部手机,或者是一台电脑,便可成就教师的三尺讲台。

根据教育部《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在学院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线上教学工作得以分层次、分类别稳定有序推进。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往往剩下的那一半路,是关键、是考验、是挑战,需要依靠教师们的备课能力、课堂掌控力、教育技术、专业深度、知识广度、研究水平等来一步步铺设。

为帮助青年教师在特殊时期继续个人职业发展的步伐,进一步保障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向全体青年教师发出以下倡议:

一、危中有机,以革命的眼光对待在线教学,提升教学水平

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212日下午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强调:“高等学校的在线教学不仅是在疫情期间可以起到救急的作用,这也是中国高等学校这几年来一直致力推动的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学习革命。”这场学习革命要求教师向教练角色转变,要求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要求师生之间实现全员互动,要求教师立足课程建设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对课前、课中、课后、课外四个维度进行系统设计、环环相扣。因此,当在线教学的“救急”任务完成以后,青年教师们是否可以抓住机遇,边摸着石头过河,边总结经验,逐步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变主动为被动,创新教学模式,实现线上线下教学、虚拟和实体课堂的有机衔接。

创新线上教学模式并不能弥补年轻教师教学经验的不足,为此,希望青年教师们在忙碌于教学一线时,通过一切可利用平台,自学、自练教学方法和技能,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观摩国家推出的优质慕课和实验课程;保持与导师的线上交流,作为助教进入到导师的线上课堂;建立线上教学互助组织,实时交流授课时遇到的软硬件、技术等问题;尝试线上公开课程的开设,邀请教学督导、同行听课、评课;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每次课一两句话、每日一段文字、每周一篇小结。

二、稳中求变,在有限条件中加强专业学习,实现知识拓宽

如果说教学水平的提高是经验的逐步积累,那么教学内容质量的保障则要求我们在专业上不断深入学习、理解、转化,然后传授给学生。陶行知先生说过:“唯有学则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则不厌的学生”。新冠疫情防控一步步的胜利,让我们又一次真切体会了科学和知识的伟大,特殊时期,我们青年教师更应自强不息,奋力进取,藉由现代互联网技术,不断地更新知识、开拓视野、积极地吸收专业最前沿知识、汲取中外优秀的科学文化成果,做到他为我用,从深度和广度上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

同时,身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各方各界各领域的知识迎面而来,比方说:新冠病毒相关医学知识、线上教学平台运作知识、防控心理应对知识等,我们无法避免,也必须掌握,所以,何不拿出学术研究时的魄力,主动靠近新知识,拓宽知识面,反之作用于专业学习和教学实践。

三、化零为整,合理利用居家时间潜心科研,提高研究能力

线上教学依赖于智能手机、电脑、五彩缤纷的网络,实施初期天然具有吸引力,然而,新鲜感过去以后,线上教学其本质还是教学,依然需要“源头活水”,需要“灵魂”——科研,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疫情过后与实体课堂有机统一。

坐以待毙,不妨主动出击,整合居家时期的碎片时间,潜心研究:可以结合在线教学实例,探索“互联网+教学”实施方法,推进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可以开启疫情科研攻关,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对疫情进行回应和分析,如从不同的专业领域、不同的层面对于新冠病毒的产生、发展、防控以及城市的危机应对、舆论引导、心理干预等进行科学研究,为防止疫情进行行之有效的理论探索;还可以单纯开展学术研究,充分利用这段宝贵时间,思考科研长远规划和整体设计,关注院内外通知,提前谋划相关的重点、重大学术项目申报工作。

四、润物无声,授课过程有机融入抗疫教育,贯彻立德树人

作为一名社会主义高校青年教师,我们须时刻以《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想、所说、所写,“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做到政治强、情怀深、人格正、思维新、视野广,将疫情防控过程与所授课程有机结合,讲清楚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效率、中国精神和中国制度优势,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抗疫信心;授课过程及时关注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做好抗击疫情正能量的“传播者”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者”;直面问题与学生思想困惑,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疫情防控中出现的短板与不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春天已然来临,疫情终将过去。

我们拥有文正力量、文正速度、文正效率、文正精神;我们团结一致,各尽所能,共克时艰;我们共同成长,共同发展;我们等待,再相聚。

 

教师发展中心

二〇二〇年三月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