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10-09浏览次数:929文章来源:教务处

教字[2023]154

各学院(部):

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文件精神,教育部分三批认定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023年国家级和省级的推荐申报工作即将启动,为做好充分的申报准备,学校现正式启动申报工作,有关安排通知如下:

一、推荐课程类型及资格

推荐课程类型分为线上课程、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四类。

课程可由主讲教师个人申报或团队负责人牵头申报。根据2019年和2021年教育部的通知精神,课程主讲教师、课程团队主要成员每批次只能参与申报1门一流本科课程。课程主讲教师、课程团队负责人须为我校正式聘用的教师。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限报一人。

二、推荐课程类型说明

(一)线上课程

截至2023930日(以教育部正式通知时间为准),在全国性公开课程平台面向高校和社会学习者开放,完成两期及以上教学活动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通识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含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创业教育课、教师教育课程。申报课程开设平台为境外平台的,须先在国内公开课程平台完成至少一期教学活动。

不具备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特征的课程,如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仅对本校或少数高校学生开放的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SPOC)和应用于非全日制学生的网络教育课程,以及无完整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在线课程等,不在认定范围内。

(二)线下课程

主要以面授为主的课程,课程团队教学成果显著。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导向,教学内容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课程设计具有研究性、综合性的特点,能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与课外互动,采用非标准化、综合性的评价方式,多环节、多维度考察学生的学习投入和学习成果。优先考虑推荐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和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的课程。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基于在线开放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本校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优先考虑推荐基于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应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优质课程。

(四)社会实践课程

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类社会实践、专业类社会实践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注重推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育学生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课程应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实训课程,配备理论指导教师,具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学生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保证课程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三、推荐课程要求

(一)推荐课程应为纳入我校人才培养方案且设置学分的本科课程,包括各类本科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等。鼓励围绕重点领域申报满足人才培养迫切需求、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

(二)推荐课程主讲教师、课程团队负责人及主要成员一般为近5年内讲授该课程教师,没有师德师风问题、学术不端问题,5年内未出现过重大教学事故,课程内容不存在思想性科学性问题。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必要的技术支持人员可作为团队主要成员。参与申报课程团队的所有团队成员均须由其所在学院(部)党委出具政治审查意见。

(三)推荐课程须于2023930日前(以教育部正式通知为准)至少经过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取得实质性改革成效,在同类课程中具有鲜明特色和良好的教学效果,且符合相关类型课程基本形态和特质要求,并承诺入选后将持续改进。此前参加过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但未通过认定的课程,须进一步修改完善,在上次推荐之后至少经过一个完整教学周期的改革实践方可再次申报。

(四)推荐课程应在以下多个方面具备实质性创新,有较大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1.教学理念先进。坚持立德树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致力于开启学生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课程教学团队教学成果显著。课程团队教学改革意识强烈、理念先进,人员结构及任务分工合理。主讲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学术造诣,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教学能力强,能够运用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3.课程目标有效支撑培养目标达成。课程目标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

4.课程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围绕目标达成、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多元评价需求进行整体规划,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设计合理。

5.课程内容与时俱进。课程内容结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课程内容体系体现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契合课程目标,教材选用符合教育部和学校教材选用规定,教学资源丰富多样,体现思想性、科学性与时代性。

6.教学组织与实施突出学生中心地位。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创新教与学模式,因材施教,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资源共享、知识生成,教学反馈及时,教学效果显著。

7.课程管理与评价科学且可测量。教师备课要求明确,学生学习管理严格。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过程可回溯,诊断改进积极有效。教学过程材料完整,可借鉴可监督。

四、推荐数量

1.每个学院(部)可推荐申报2-3门,其中有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的学院须推荐不少于3门,申报课程类型不限。请各学院统筹考虑,优先从校级立项建设的一流课程进行遴选。

2.根据2021年《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第二批国家级和首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工作的通知》中限额要求,普通本科高校可推荐申报30门课程(其中线上课程不超过10门;线下课程不超过8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不超过10门;社会实践课程不超过2门)已认定的省一流本科课程或国家一流课程不可重复申报。

五、材料要求及时间安排

(一)材料要求

1.各学院(部)组织推荐课程按照课程类型要求填写《国家级一流课程申报书》(附件3)以及相关附件材料。

2.各学院(部)统一填写《2023年一流本科课程推荐汇总表》(附件2),课程所属专业类及专业类代码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附件4)中的规定填写。

3.附件材料具体要求:

1)申报线上一流课程,由申报团队自行联系课程平台出具课程数据信息表(附件5)。

2)申报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社会实践一流课程需提交以下附件材料,包括:

① 10分钟“说课”视频的文字稿:2000字左右,含课程概述、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环境(课堂或线上或实践)、教学方法、创新特色、教学效果评价与比较等。

② 教学设计样例:提供一节代表性课程的完整教学设计(另需准备一堂不少于40分钟的完整课堂实录,课堂实录需在智慧教室拍摄,具体技术要求详见附件申报书样表),教学设计样例要与课堂实录相对应;教学实施流程说明,尽可能细致地反映出教师的思考和教学设计,在文档中应提供不少于5张教学活动的图片。要求教学设计样例应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表述清晰流畅。课程负责人签字。

③ 最近两学期的教学日历:教学进度表,同时提供教务管理系统截图,与申请表中填写的最近两期开课时间须对应,截图内容至少包含课程代码、选课代码、开课时间、授课教师姓名等信息。如多人授课但未在教务管理系统中体现的,须另外写明每位教师的授课安排和授课任务。学院(部)盖章。

④ 最近一学期的测验、考试(考核)及答案(成果等):学院(部)盖章。

⑤ 最近两学期的学生成绩分布统计:学院(部)盖章。

⑥ 最近两学期的学生在线学习数据(仅混合式课程必须提供):在线学习平台截图。

注:申报书中所列出的附件材料清单中,其余材料各课程团队可自行先做准备。

(二)材料报送

1.申报书和附件材料分别装订成册,与《一流课程申报推荐汇总表》一起,于1023日(星期一)下班前由各学院(部)统一报送至综合楼206每份材料一式二份

2. 汇总表Excel电子版以及每门课程的申报书、附件材料电子版(每门课程一个文件夹,命名规则:学院+申报课程类型+课程名称)发送至邮箱:1915587699@qq.com

六、特别提醒

本次申报为正式申报,学校将组织校内外专家对申报课程评审排序,待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发布通知后根据我校推荐限额公示推荐结果。如教育部和省教育厅通知无重大变化,则不再另行组织校内申报。2023年申报书及附件材料要求可能会有变化,校内遴选结束后将组织推荐课程以教育部和省教育厅通知为准进行调整。

未尽事宜,请与教务处联系。

联系人:杨宁,钱磊。联系电话:6655021766556322。

1.教高〔2019〕8号-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pdf

2.2023年一流本科课程推荐汇总表.docx

3.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书.zip

4.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3年).pdf

5.课程数据信息表.docx

教务处

2023109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