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字﹝2023﹞197号
各学院(部):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国家双创工作部署,落实学校高质量发展要求,引导和激励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培育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为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选拔培养优秀项目和创业人才,决定举办2024年苏州城市学院“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赛对象
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不含在职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仅可作为项目团队成员参赛(不做项目负责人)且人数不超过团队成员数量的30%。
二、大赛分组
1.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突出科技创新,在人工智能、网络信息、生命科学、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结合实践观察设计项目。
2.乡村振兴: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林牧渔、电子商务、旅游休闲等领域,结合实践观察设计项目。
3.城市治理和社会服务: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在政务服务、消费生活、医疗服务、教育培训、交通物流、金融服务等领域,结合实践观察设计项目。
4.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围绕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环境治理、可持续资源开发、生态环保、清洁能源应用等领域,结合实践观察设计项目。
5.文化创意和区域合作:突出共融、共享,紧密围绕“一带一路”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等经济合作带建设,在工艺与设计、动漫广告、体育竞技和国际文化传播、对外交流培训、对外经贸等领域,结合实践观察设计项目。
三、参赛形式
1.以学院(部)为单位统一申报,以项目团队形式参赛。对于跨学院(部)组队参赛的项目,各成员须事先协商明确项目的申报单位。
2.对于已工商注册的项目,在报名时需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含单位概况、法定代表人情况、营业执照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复印件、组织机构代码复印件、股权结构等材料)。
3.参赛项目可提供项目实践成效、预期成效等其他相关材料(包括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带动就业情况等)。
4.参赛项目涉及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新药物等的研究时,申报者可根据实际情况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四、日程安排
1.校级初赛(2023年12月)。校级初赛以各学院(部)组织院级比赛的形式进行。各学院(部)积极组织有创业意向和已经创业的团队报名参赛。参赛项目填写《参赛申报表》(附件1)并提交项目简介、商业计划书、项目PPT等材料,如有项目视频,可以一同报送。各学院(部)在择优推荐参加校级复赛项目,填写《推荐参赛项目汇总表》(附件2),每个学院推荐不超过10个项目,并将参赛项目材料以“学院(部)+‘挑战杯’创业竞赛”命名,并以压缩包形式于2024年1月8日前发送至邮箱:zeyu@szcu.edu.cn。
2.校级复赛(2024年2月)。学校对学院报送的优秀作品进行评审,评选出参加决赛的作品。提交材料的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3.校级决赛(2024年3月)。学校将邀请校内外专家现场评审问辩,评选获奖作品。
五、参赛流程
1.组队。自由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团队,人数不超过8人。指导老师不超过3人。为了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创业计划,一般要求竞赛团队中要有工程技术、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等方面的人才。1名学生不得同时担任两个项目的负责人。
2.选择项目。参赛团队要选择具有市场前景的服务项目或产品。鼓励选择学生自己的专利或创意,所提出的服务项目或产品可以是参赛者的新发明创造或经授权的发明创造。
3.调研。就所提出的服务项目或产品开展广泛的市场调查和深入研究。
4.成文。(1)完成1000 字项目简介:在做好信息隐匿的情况下,项目团队可围绕项目内容、社会价值、实践过程、创新意义、发展前景、团队协作等方向撰写 1000 字项目简介。格式要求: 仿宋(中文字符)、Times New Roman(西文字符),三号字 体,行间距 28 磅。(2)20 页以内 PPT,在做好信息隐匿的情况下,项目团队需制作20页以内PPT(含封面等其他内容共计20页以内),并转为 PDF 格式,PDF 文件总大小不超过 20MB,超出 20页内容仅截取前 20 页。(3)其他相关证明材料,在做好信息隐匿的情况下,项目团队需将专利等支撑证明材料制作为一份 PDF 文件内,如有商业计划书可将支撑证明材料附于计划书后制作为一份PDF 文件,PDF 文件大小不超过 20MB。
六、评审要点
突出实践导向,在考察项目商业价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考查学生了解社会现状、关注社会民生、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能力和水平。具体包括项目的社会价值、实践过程、创新意义、发展前景和团队协作等方面。
1.社会价值:履行社会责任的做法与成效;在科技创新、扶贫助困、社会民生、生态环保、交流合作等方面的社会贡献度;未来在持续吸纳、带动就业的能力等。
2.实践过程:通过深入社会、行业、实验场所、实训基地,开展调查研究、试点运营、试验论证,获得实践成果。项目成果对于了解社会现状、掌握第一手资料、解决社会问题等具有参考价值。
3.创新意义:项目在科学技术、社会服务形式、商业模式、管理运营、应用场景等方面的创新程度。创新成果对于赋能传统产业、解决社会问题,助力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有积极意义。
4.发展前景:项目在商业模式、营销策略、财务管理、发展战略等方面设计完整、合理、可行。目标定位、市场分析清晰、有前瞻性。盈利能力推导过程合理,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前景乐观。
5.团队协作:团队成员了解社会现状、关注社会民生,具备一定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创业意识、创业素质、价值观念与项目需求相匹配。团队组织架构与分工合理,凝聚力、执行力、整体竞争力强。
七、奖项设置
1.竞赛设置特、一、二、三等奖等奖项。
2.对部分有良好产业化前景的获奖团队,优先推荐入驻苏州城市学院大学生创业园,提供政策支持。
八、有关要求
1.要提高政治站位,聚焦为党育人功能,将创业计划竞赛作为带动广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提升社会化能力的重要载体,切实增强工作实效。
2.要准确把握大赛的功能定位,切实转变工作理念,更加注重实践导向,更加注重资源下沉,更加注重将“结果导向”转变为“过程导向”,创新方式,精心组织。
3.要认真做好本单位学生参赛活动的组织、协调,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广泛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的竞赛氛围和舆论导向,争取更多学生参加本届大赛,并重点支持1—2个团队,确保本届大赛的质量。
九、联系方式
其他未尽事宜,请联系教务处迮宇,联系电话:0512-67289495。
教务处
2023年12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