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苏州城市学院连续三年获得苏州市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第一等次”!

发布时间:2025-02-06浏览次数:1660文章来源:新闻中心

  2月5日,蛇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苏州市2024年度高质量发展总结暨作风建设大会召开,会议通报了全市2024年度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结果,并进行了表彰。我校高质量发展再获肯定,连续三年蝉联市属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第一等次”,实现三连冠。

  2024年是我校“转设、转型、提升”的关键一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校党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一体推进“迎评、申硕、创一流”三大任务,党的建设与一流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取得新成效。

  聚焦政治建设主线,夯实思想建设基础。坚决扛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校党委常委会开展“第一议题”学习30次、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16次,党纪教育专题学习15次,学习研讨4次,召开警示教育大会,参观警示教育基地,校党委领导带头上好纪律党课。聚焦立德树人根本,全面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论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助力苏州加快建设教育强市。高质量平安校园建设工作,荣获“江苏省高质量平安校园建设高校”称号,“总体国家安全观”系列活动掠影被《求是》杂志采用。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成果入选全国相关案例集,学生社区获江苏省A级社区荣誉。

  聚焦治理能力提升,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依法治校,完成校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换届。坚持民主集中制,制定实施深入践行“四下基层”实施办法。做好校内“三定”工作,推进规范性文件清理,优化调整全校议事协调机构。制定实施内控制度,专题分析研判防范内控管理风险。出台校内综合考核实施方案,充分发挥综合考核“指挥棒”、“风向标”作用。

  聚焦基层党组织与干部队伍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石。强化基层党建共同体赋能,坚持高校对接产业链党组织,加快构建“12+N”产业链党建共建项目制执行机制。遴选第一批支部书记工作室,持续深化高校三级党组织“强基创优”建设计划,“双带头人”达100%。2个支部书记团队领衔攻关的科研项目获国家级立项和表彰,1个团队入选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

  聚焦擦亮融城思政品牌,助推内涵式发展。强化顶层设计,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营造健康网络文化氛围,打造《“融城发展,青年同行”——“融城”记者团城市文化传播计划》特色品牌。持续推进融媒体中心建设,全年获主流媒体宣传报道160余篇,同比增长9%。推进“融城思政”品牌建设的体系化,发挥《青春里的苏州记忆》新书发布会与“苏城行走的思政课:百名学子讲百点”视频展播的品牌影响力,“大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入选省级典型应用场景。强化课程思政,获国家级活动奖项3项、省级教学竞赛奖2项、省级微课1项。

  聚焦巩固良好政治生态,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召开学校全面从严治党会议,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工作会议,基层党建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专项工作。层层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一体擦亮“廉洁城院”品牌,开展针对4个院级党组织的协同监督,对重点领域进行专项监督93次,摸排并研判风险、制定防控措施224条。组建“清廉百馆”志愿宣讲团,有关学生社团获评市级荣誉称号。

  同时,学校秉承“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特色化”办学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十四五”规划目标和“迎评、申硕、创一流”三大任务,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应用型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对标江苏省“1050”产业布局、苏州“1030”重点产业体系和文化强市行动方案,在电子信息材料、大数据科学与技术、金融科技等战略急需和未来新兴领域布局新专业,打造优势专业集群。获批7个新专业,停招3个专业,撤销1个专业。完成数字经济、会展经济与管理、文化产业管理、智能建造、智能测控工程、数字媒体艺术6个专业学士学位授权评估和招生。完成2个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二期项目验收,获批3个省品牌专业三期项目,启动7个专业认证试点工作,4个专业获得市级以上专业建设立项,“光学工程”学科在“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中期检查中获评“优秀”等第。有序推进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和授权点精准培育工作,拓展联培研究生合作单位1个。

  持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人才聚集效能进一步释放。引进各类人才131人,其中国家级人才1人,省级人才8人,外籍专家和语言类教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9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57人。另柔性引进各类人才24人。培养“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第七期“333工程”)培养对象等在内的各类省级高层次人才9人,新增江苏省本科类产业教授3人。学校生师比进一步提升,博士学历学位教师占比提升至59.95%,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比41.54%,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规划教材3部,获苏州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近50位教师获得省级以上各类教学大赛奖项。

  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改革,多元协同育人迈出新篇章。聚焦市域产业布局和非遗文化资源,推进光电子信息产业学院等5家已成立的产业学院建设,筹建丝绸文化产业学院,牵头成立苏州非遗传承创新联合体(曲艺戏剧类),获批3个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持续推动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新增签约校企合作单位44个,新增产教融合基地培育点11个,苏州市生物光子科技重点实验室获江苏省重点(建设)实验室,获批2个省部级协同育人平台。在省内率先出台学校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总体方案。

  持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服务地方能力进一步增强。科研立项和获奖双双实现量质提升,到账科研经费总额突破两千万元,多个领域取得新突破,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零突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零突破”、人文社科类省部级科研成果获奖“零突破”,首次作为参与单位获批2024年度苏州市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攻关项目、省高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一等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二等奖等。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年内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增幅27.72%;授权专利21项(含16项发明专利),专利转让5项,数量、质量均较去年同期显著提升。新增2个省级科研平台,实现自然科学省级科研平台建设“零突破”。获批参与共建江苏城市更新研究基地,人文社科省级科研平台建设实现良好开端。文正智库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入选“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CTTI来源智库”,1项成果获评CTTI2024年度智库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24年,学校共有29篇决策咨询成果在市级及以上内参发表,其中1项成果被公安部采用,11项成果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承办苏州市首届大学生足球联赛开幕式。


(党委宣传部)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