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相继在北京开幕。我校师生密切关注两会动态,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积极参与,聆听《政府工作报告》,在全校掀起学习热潮。

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主任杨晶表示,两会报告提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为学校思政教育发展指明了崭新方向。我校“融城思政”品牌建设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将地方成就与新时代伟大变革的紧密关联融入思政课堂,贯彻爱国主义、文化传承和民族团结等教育功能。作为思政课教师,深受鼓舞,将持续学习,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思政教学中的应用路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为培养新时代接班人贡献力量。
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辅导员陈芳表示,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密切关注着今年的全国两会动态。今年两会强调要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高校工作指明了方向。这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方面要更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引领,将“立德树人”融入日常思政教育;另一方面,也要积极组织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热情,助力其成长为高素质人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城市治理与公共事务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教师、苏州市姑苏区人大代表张宇表示,作为高校教师和人大代表,深刻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讲话中“人民至上”的温度与“科技强国”的力度。将紧扣“一老一小”民生关切,在“教学-科研-服务”三维坐标中找准发力点:教学端构建“智慧康养+大食观物”课程体系,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的复合型应用型康养人才;科研端聚焦“一老一小”等人群、康养产业、食品和饮食文化等方向;服务端深化政校行企合作,打造“嵌入式”社区康养服务,推动适老化产品、银发经济等产业发展。将以党建为引领,依托人大代表之家等搭建产学研用对接平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普惠型民生服务,让“苏城康养”模式成为健康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创新样本,为学校学院“勇挑大梁”贡献教育力量和智慧。
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尹维军表示,2025年全国两会立足新发展格局,明确提出“以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强调“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经管学院,深刻认识到学院的高质量建设必须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以创新为核、以育人为本、以融合为径。他对学院高质量发展有以下思考和感悟:一是聚焦“产教融合”,构建数字人才培养新范式;二是强化“学科交叉”,抢占数字经济研究高地;三是坚持“国际化视野”,服务全球数字治理体系;四是践行“社会价值”,推动数字技术普惠发展。唯有坚持创新引领、需求导向、开放协同,才能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应用型经管人才,产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作为教育工作者,需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变革,在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中践行使命,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力量。
设计与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方宏智表示,全国两会的召开让大家深感振奋。会议期间,他格外关注教育和文化领域的议题。在教育改革方面,十分关注教育评价体系的创新。正如代表委员们提议的,应打破“唯论文”评价标准,构建多元评价机制,这将更全面地考量学生在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也能让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文化领域中,“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这一举措令人期待。可以将地方特色文化结合思政融入教学,引导学生设计出更多贴近大众生活、富有文化内涵的作品,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为基层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计算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教师陆晓燕表示,作为学院新进党员教师,认真学习了2025年全国两会,深感使命在肩、责任重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部署,为高校教育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将立足学科特色,将两会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战略需求,培养“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同时,两会提出的“优化就业创业服务”让人深感责任重大。作为党员教师,将主动对接企业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等方式,助力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即就业、就业即创新”的目标。站在“十四五”收官的历史节点,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青春之我,燃科技之光;以奋进之姿,育强国之才,为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全部力量。
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卢雪梅表示,2025年全国两会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她将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这一要求:一是调整创新教学课堂,融入前沿AI科技,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二是加强深化科教融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提升科研素养;三是注重落实立德树人,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她将立足本职工作,努力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智能制造与智慧交通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院长助理梁志涛表示,两会精神为教育事业注入了强大动力,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驱动的论述,让他对高校的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教工党支部书记,将坚持党建引领,推动校政企深度融合,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两会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激励他带领支部党员立足岗位、勇于担当,投身科研创新,助力学科发展,在教育强国征程中贡献更大力量。
基础教学部教师郝云飞表示,2025年全国两会教育领域热点议题聚焦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教育公平深化、心理健康普及等多维度改革。例如教育部发布《人工智能教育白皮书》,赋能教育变革;教育公平方面,政府实施“县中振兴计划”,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心理健康教育首次升级为国家必修课程,推动全社会护航青少年心理健康。总体上,今年两会教育议题的进步,既体现在顶层设计的系统性改革,也落实于基层实践的创新突破,旨在通过科技赋能、资源均衡、全人培养等多维度协同,加速中国教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助力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
机关党委教师杨帅表示,2025年全国两会的召开意义非凡。作为党委组织部工作人员,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青年人才培育等内容与基层党建工作息息相关。两会聚焦教育资源均衡布局,这就要求大家立足岗位,深化基层党组织内涵建设,提升党建工作质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在落实过程中,将以点促面抓实“书记项目”;推进“党建+专业”示范项目建设;试点“党支部建在专班”;推行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计划,实现党建与业务“双引领”。同时,擦亮“文正学堂”干部教育品牌,积极挖掘培养优秀青年干部人才,为学校干部师资队伍注入活力。以实际行动响应两会号召,全力服务学校“迎评、申硕、创一流”三大任务,为聚力建设国内一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贡献更多组工力量。
智能制造与智慧交通学院22车辆学生、校团委学生兼职副书记苏建维表示,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彰显了国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坚定决心,也为青年成长搭建了广阔平台。作为团干部,将依托主题团日、信仰公开课等载体强化思想引领,带领城院青年深化理论学习。同时发挥组织优势,借助“三下乡”社会实践、大中小学美育思政一体化等品牌项目,以“翠微君”思政生态圈等为阵地,引导青年在实践中践行初心、锤炼本领,团结带领城院青年主动将“小我”融入“大我”,为建设国内一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助力苏州在中国式现代化走在前、做示范中当好排头兵,贡献青春力量。
城市治理与公共事务学院21档案学生、校团委学生兼职副书记刘亚楠表示,今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以及“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全国两会的召开具有非凡的意义。全国两会指出“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这让她深刻意识到青年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相连。身为学生干部,深感责任重大。作为即将步入新阶段的毕业生,更需将两会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汲取新知识、新技能,提升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时带动身边同学,共同关注国家战略需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我校师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勇立时代潮头,书写青春答卷,以实际行动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
(党委宣传部、团委(美育中心)、机关党委、各学院(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