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探索科技创新赋能艺术设计新路径——艺术与创意设计学院举办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交流会

发布时间:2025-07-09浏览次数:824文章来源:新闻中心

  为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人工智能时代艺术设计教育新路径,7月2日下午,苏州城市学院艺术与创意设计学院在天工楼422室举办“迎评促建教学工作坊系列活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交流会”。教育部学科评议组专家、浙江大学教授孙守迁受邀作专题分享,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察专员、联系艺术与创意设计学院校领导李萍、学院党委书记刘文、副院长刘咏清及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代表共聚一堂,共谋艺术设计教育创新未来。会议由艺术与创意设计学院副院长刘咏清主持。

  孙守迁教授以《设计4.0:设计的进化与教育的变革》为题,结合“杭州六小龙”等前沿案例,系统阐述了前沿科技对设计产业的深刻变革。他前瞻性地指出,“四元空间”(人类-物理-信息-智能)正加速形成,并重点解析了具身智能驱动创意升级、AIGC作为新质生产力引擎以及“人机共生”催生新业态三大趋势。孙教授特别强调,艺术设计教育必须打破传统边界,将AI工具深度融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驾驭智能技术实现创新的核心能力。他以人形机器人协同创作、智能场景化设计、未来乡村振兴及低空经济等生动案例,展示了AI如何延伸设计师的物理创造力并渗透全产业链条。

  在深入剖析当前设计教育痛点时,孙守迁教授直面课程与技术脱节、教育与产业断层以及学科交叉路径偏差这三重结构性矛盾。他指出,工业时代“造物逻辑”的课程难以适配数字时代的系统性创新需求,虚构课题导致学生缺乏真实场景解题能力,而学科交叉也往往停留在技术叠加层面。对此,他呼吁设计教育应从“造物”转向“造场景”,构建“需求锚定—技术集成—价值验证”的闭环体系,并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搭建“真实问题—数字建模—实体验证”的螺旋机制,推动学生能力跃迁。

  针对这些挑战,与会人员聚焦“专业-能力-价值观”三维重构方案进行了研讨,形成共识。在课程体系上,要推动逻辑从“培辅产品设计”向“活平台与算法体系”延伸,增设“AI设计工具”“算法经济”等前沿课程;能力培养则着力强化技术穿透力(驾驭AI/数字孪生工具)、商业洞察力(构建设计-施工-运营全价值链)和场景整合力(连接多方利益主体驱动产业化);评价标准也将转型,降低“图面表现力”权重,增加“商业可行性”“技术可实现性”“社会影响力”等多维度评估,要求毕业设计必须平衡创新与场景需求。

  深化产教融合成为破局关键。会议认为,要依托“校政企”协同创新机制,把真实项目全流程纳入教学。学生将深度参与从立项分析、AI数据抓取到方案落地的完整链条,例如在乡村改造项目中协同解决物流优化(无人机应用)、供应链整合(数字平台搭建)等现实问题。会议特别强调借鉴杭州“共富菜市”的成功模式,将用户数据与供应链模型嵌入教学,实现教育与产业的同步进化。孙守迁教授还详细阐述了AIGC对新兴服务业的赋能,涵盖智能文案、三维场景构建、专业咨询交互、数字孪生场景运维、供应链优化、科研思路激活及代码编写等广泛场景,为教学对接点提供了明确方向。

  本次交流会既是一次深刻的思想碰撞,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行动宣言。艺术与创意设计学院正通过系统性地破解结构性矛盾、构建三维能力模型、深耕产教融合,全力打造AI科技时代设计教育的新生态,为培养能引领未来的应用型设计人才注入强劲动能。

 

新闻来源:艺术与创意设计学院  图:吴世豪  文:郑纯  审核:刘文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