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毕业季前夕,苏州城市学院大四毕业生刘亚楠剪掉了她留了三年的长发,这捧头发将被交予“为爱发光”公益项目的工作人员制成假发,赠送给某一位正在接受治疗的儿童。刘亚楠说:“我的大学生活从志愿服务起,因志愿服务精彩,也希望以志愿服务结束大学生涯。”
志愿服务对苏城学子而言不只是某时的感动、某次的行为,更是一以贯之的行动自觉。自2023年起,在总结过往、不断改革的尝试中,苏州城市学院“翠微君”思政生态圈逐步构建,“翠微君”的形象不仅出现在课堂、在网络、在各类文化活动和文创产品中,更走进了实践育人的更大舞台。一套制度体系的持续优化、一批品牌项目的持续成长,一系列融合的创新举措,正在推动更多苏城“翠微君”在社会课堂中写下属于自己的答卷。

一、“叮,你的《翠微君服务驿站项目手册》请查收”
志愿服务作为学生参与地方建设的小微切口,一直以来都受到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每年的志愿服务场次、服务人次、服务时长都会通过学校党委工作报告向全校师生传达。校团委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形成了《苏州城市学院学生志愿服务管理办法(试行)》《苏州城市学院星级志愿者认定办法(试行)》等激励性文件,同时重新修订行为学分中的公益学分板块,通过建章立制对志愿者进行分层管理和科学评估。开设志愿服务专题系列培训,以学院为单位集中力量孵化志愿服务品牌,构建“项目备案—过程记录—结果评估”三段式管理机制,实现志愿服务全过程记录、分类管理、量化激励。
随着“翠微君”思政生态圈的日益完善,“翠微君服务驿站”质效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不同于一般的实践基地,“翠微君服务驿站”配套形成项目手册(见附件),有效回应校地志愿服务供需需求,通过驿站建设和配套手册,帮助地方解决“找不到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不知道高校志愿服务做什么”等问题,同时也为高校的志愿服务品牌更好融入地方持续赋能。截至2025年上半年,共形成在册志愿服务项目31项,覆盖生态环保、助残助老、法律普及、非遗传播、数字素养提升等多个领域。

二、“志愿服务带给你什么?”
一个匿名的“翠微君”谈到他志愿服务的感受时说:“当我用简易实验教智力障碍的孩子们物理时,一个脊柱侧弯的男孩突然举起变形的手指,在阳光下观察折射的光斑喊道:“老师,彩虹住在我手里!”那一刻,所有孩子都举起残缺的手掌追逐光线,斑驳的彩影在他们伤痕累累的手心跳跃——这些被命运剥夺太多的灵魂,却用最完整的求知欲,教会我生命的密度与光的波长无关。”这样的感动,苏城的“翠微君”们有足够的体会,他们可能会在凌晨3点起来到下一个凌晨回校,用一个周末认真准备一场马拉松的服务;可能忍着怕忍着疼悄悄的来献一次血;可能坚持在休息日走进养老社区,只为陪素不相识的老人们聊聊家常,看着笑意爬上他们眼角的皱纹。
一次的服务也许足以表达一颗善良简单的心,但是一次次的坚持更是弥足珍贵。“睛彩瞳行” 项目自 2020 年设立以来,始终聚焦视障群体的文化陪伴与心理关怀,已连续运行五年。团队常态化开展节日慰问、陪伴导盲、盲文讲堂、公益演出等活动,累计服务人次逾千,形成了 “学生主导、制度支持、群众认可” 的运行体系。2021 年项目纳入 “翠微君服务驿站” 后,在制度支持与校地协作中加速品牌化探索,从最初摸索策划活动到精准设计贴合盲人需求的方案,团队在服务中不断升级 —— 如志愿者在无障碍影院为视障者描述画面时,发现服务本质是 “共享生命美好”;在盲人文艺晚会中,视障表演者哽咽致谢的瞬间,让成员意识到服务更需赋予对方 “被看见” 的尊严。正如队长贡苏柳所言,团队在互相补位中实现从 “助盲” 到 “共成长” 的跨越,这恰是项目在品牌化进程中,以专业服务链接情感、以长效机制传递善意的生动注脚。
当被问到“志愿服务带给你什么”的时候,苏城的“翠微君”们给出了这些高频词:“很有意义”“被看见”“获得感”“很快乐”。实践是最好的老师,苏城的“翠微君”们在志愿服务中收获了价值,在持续坚守和接续奔赴中锻炼了自身的能力水平和对人和社会的更深理解。

三、“与城市双向奔赴”
“翠微君”们的志愿服务不止步于“个人体验”,更要回应“城市需求”。在“翠微君服务驿站”共建过程中,地方给予了实实在在的回应。在越溪街道,光电学院的“翠微君”们为老年居民量身定制了“银龄数字课堂”,他们一对一指导老人使用智能手机拍摄抖音短视频,帮助更多老年居民跨越“数字鸿沟”。莫舍社区社工站负责人陈怡感慨道:“‘翠微君’的志愿服务就像一把钥匙,既打开了老年人拥抱数字生活的大门,也让年轻一代在服务中读懂了城市发展的温度。”家住察院场社区的89岁老人丁秀芳在体验志愿服务后,紧紧拉着同学们的手感动地说:“你们让我冷清的屋子又热闹起来了!”
在新康社区公益服务集市的融融暖意中,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翠微君”们,将课堂所学精准滴灌到社区土壤。他们架起血压仪、血糖仪,化身社区的“健康守门人”,他们不仅熟练操作仪器,更运用专业知识,耐心解读数据,科普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日常管理与预防要点,手把手指导饮食搭配和简单保健操。当89岁的李奶奶看着详实的健康记录单,连声感叹“踏实了,踏实了”时,正是专业价值在城市最真切的回响。
从“送服务”到“共设计”,校地双向互动正在逐步深入。如今,“翠微君服务驿站”已不仅是高校志愿服务的标识,更成为基层治理体系中的青年力量支点。今年暑期,为精准对接社区脉动、深化服务效能,学校组建“百巷问道”社会实践团,专项调研15个服务驿站的运行情况与深层需求,在倾听反馈、总结经验、探寻优化路径,让青年智慧更深融入城市治理的肌理。实践团成员、城市治理与公共事务学院的潘睿深有感触:“看到爷爷奶奶们一个‘点赞’,社工们一句‘管用’,才真切感受到‘最后一公里’的温度和青年参与的广阔空间——‘翠微君’的每一次奔赴都更贴近社区的心跳。”

随着服务项目日趋成熟、校地协作不断深入,志愿服务正悄然改变着苏城“翠微君”们的生活态度。苏州城市学院青年志愿服务的每一场行动、每一份陪伴、每一次投入,都是成长的注脚。用制度托举热忱,用行动确认青春,用服务回应时代——这就是苏城“翠微君”们的实践宣言,也是一代青年为城市、为社会留下的温度与光亮。
新闻来源:团委(美育中心) 图:团委(美育中心)、各二级学院团委 文:团委(美育中心)、各二级学院团委 审核:崔苏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