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8月,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学子积极响应时代号召,以专业为基,以实践为径,深入社会、服务民生,围绕科普教育、科技前沿、文化传承、助老服务、红色教育等多个维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展现了新时代光电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科普之光,点亮童心梦想
“百人百讲”社区科普行:志愿科普服务队走进姑苏区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精心打造“有趣的光”与“浮力的奥秘”科普活动。将抽象的光学、物理原理转化为“科学魔法秀”,通过趣味实验和互动讲解,点燃社区暑托班孩子们的科学热情,注重培养动手能力与探索精神,留下思考题引导持续探索。
“童替同行”温情陪伴: 实践队深入基层学校,以“有趣的光”等主题科普课堂为核心,通过生动实验(如光的物理性质与现象演示)和故事讲解,激发儿童求知欲。结合绘本共读、手工创作、心理疏导等活动,用色彩与想象搭建沟通桥梁,给予留守儿童心灵关怀,深刻理解“陪伴”的重要性。

二、探索前沿,赋能绿色发展
澳门大学“绿能材行”研学: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学子赴澳门大学交流学习,与教授探讨前沿问题,在图书馆深化研究,完成高质量课题报告。走进澳门科技馆,动手操作物理实验装置,感受球幕影院宇宙浩瀚;探访通讯博物馆,从电报到5G,梳理通讯技术演进脉络,完成主题分享,深化对科技发展的认知。
低碳能源技术实践探索:学生团队聚焦“双碳”目标,深入研究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低碳技术。通过文献学习、线上课程完成专题报告。实地参观科技馆“低碳未来”展区,操作光伏储能模拟系统、观察氢能燃料电池、参与能耗对比实验,观看智能电网模型,将理论知识与前沿应用直观结合,提升综合理解力。

三、传承根脉,激扬青春力量
“红脉传声”追寻红色记忆: 组织学生前往吴江区烈士博物馆,在“烽火岁月”“英雄群像”“精神传承”展区,通过珍贵史料和革命老人讲述,深入了解太湖游击队等先烈英勇事迹,接受深刻红色教育洗礼,坚定传承革命精神、担当时代责任的信念。
“舟行平江·拾光者”非遗调研:实践队深入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通过采访游客,调研大众对苏绣、评弹等非遗及古建筑的认知。发现游客对文化深层内涵了解有限,青年群体偏向“打卡”。团队认识到需创新传播方式,深化内涵讲解,青年应主动担责,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
“青鸟”云端文化之旅:志愿宣讲团创新形式,为吴中区“小候鸟”开启线上博物馆之旅。通过直播导览、“文物猜猜看”互动、云端手工坊(折青铜鼎、画陶瓷纹),生动讲解历史文化,激发孩子们浓厚兴趣,播下热爱文化的种子,许下实地参观心愿。

四、科技助老,银龄智享生活
“智启银龄,融通未来”科技帮扶: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养老服务的重要指示,实践团深入莫舍、珠村社区。聚焦老人就医、出行“高频痛点”,开展“智慧就医”活动,手把手教学线上挂号流程,帮助近40位老人跨越“数字鸿沟”;开展“智慧出行”活动,讲解并模拟操作公交地铁软件、乘车码使用,让老人享受便捷出行,获得热烈反响。
“携手共进”社区适老探索: 实践团队深入众安桥村,聚焦老年群体需求。系统调研地方老年文化生活(如国粹麻将的文化内涵);开展智能手机教学,涵盖基础操作与安全防护;提供手机现场检修服务;与村委会座谈,了解养老现状与挑战,为探索“科技助老+文化养老”的社区服务模式积累经验、提供数据支撑。

青春足迹丈量大地,光电特色服务社会
从科普课堂点燃童真好奇,到科技前沿探索绿色未来;从红色足迹汲取精神力量,到非遗调研守护文化根脉;从智慧助老跨越数字鸿沟,到社区服务传递人文关怀——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的青年学子们,充分发挥专业所长,将“光”与“电”的知识与技术融入社会实践的广阔天地。
他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行动诠释担当,在服务社会民生的生动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不仅是对社会需求的积极回应,更是学院实践育人成效的集中体现。未来,学院将继续搭建优质平台,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让青春在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懈奋斗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新闻来源: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 图/文:孙倩颖、郁楚楚 审核:郭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