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下午,我校国际合作交流处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联合举办留学生文化交流活动。来自法国和马来西亚的9名留学生走进我校与姑苏区沧浪街道合作共建的省级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基地:苏州古城32号街坊之明代官衙遗址——江苏按察使署旧址,通过沉浸式非遗体验与漆艺手作实践,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中国传统文化之旅。我校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王宁,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朱希、彭玉姣老师及相关工作人员参与指导。

江苏按察使署旧址自明代为官衙重地,民国时期曾作为江苏高等法院,现通过“古建+非遗”模式嵌入六部文化元素,推出木刻版画、数字皮影戏等12项数字化非遗项目。
留学生们首先参观了旧址内的“千红痕中国古代髹饰馆”。馆内藏有唐宋至明清漆器千余件,以雕漆工艺为核心,展出元代剔红漆盘、明代剔黑香盒、清代嵌螺钿屏风等代表性器物,系统呈现漆艺从实用器物到艺术珍品的演变。

随后留学生们亲自体验了大漆珠制件,在苏州漆艺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留学生们戴上手套,开启了大漆珠制作体验。从调漆、入模到阴干,每个步骤都暗藏玄机。“大漆需要每隔两小时刷一层,连续七天才能形成温润的包浆。”老师边示范边解释,而学生们则小心翼翼地控制着漆层厚度,生怕破坏这“千年不腐”的东方美学。这场跨越600年的文化邂逅,不仅让留学生读懂了中国漆艺的匠心,更在古建与非遗的共生中,触摸到了中华文明传承创新的脉搏。

此次活动是“非遗出海”计划的创新实践,通过留学生的视角,探索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密码。通过古建活化与非遗手作,为留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场景。
新闻来源:国际合作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 图:杨五一、姚自立 文:荣莉 审核:王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