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晚,穿越千年的吴侬软语在苏州城市学院的夜空轻轻萦绕,“新弦歌・最江南”校级信仰公开课在多功能厅举行。这场融合学术研讨与艺术展演的文化盛宴,以江南文化为内核、以美育浸润为路径,让在场师生在歌声中触摸文化根脉,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考察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苏州城市学院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卞海勇在致辞中开宗明义,将吴歌传承与文化使命紧密相连。他指出,作为江南水乡的“活态声音记忆”,吴歌从六朝乐府发端,经明代冯梦龙《山歌》集大成,再到顾颉刚等学者系统整理,已成为贯通雅俗、连接古今的文化载体,更是高校开展美育的鲜活教材。本次展演作为“天籁之声:吴歌学术研讨会”的最后一环,是将文化研究转化为美育实践的创新探索,亦是让古老文化记忆焕发时代光彩的创新实践。

演出伊始,河阳山歌艺术团的《花轿迎亲》便以热闹明快的曲调拉开序幕,十二位演员用极具感染力的歌声与表演再现江南水乡婚嫁喜庆场景,吴歌特有的口语化吟唱与生动表演让同学们直观触摸民俗风情里的生活智慧,这种沉浸式艺术体验比书本知识更能传递美育内核,恰是学校江南文化育人体系的生动体现。随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舞台绽放光彩,我校卜德琪老师作曲、殷虹刚老师填词的新吴歌《三生花草梦苏州》,将苏城学子对江南的深情融入悠扬旋律。

从《莳秧歌》的劳作吟唱、《小小渔船连成串》的渔家情怀,到我校学子唱响的《山歌不唱忘记多》,吴歌丰富题材展现江南文化多元维度,也以青春之声诠释“口传心授” 的传承真谛。其中,新吴歌《水袖承韵》将戏曲水袖技艺与吴歌韵律巧妙融合,实现传统艺术形式的创造性转化。此外,琴箫合奏《渔樵问答》作为特别环节,以悠扬旋律勾勒山水哲思,将吴歌承载的文化意境延伸至更广阔精神的维度。

演出尾声,主持人一句“只要‘天籁之声’不绝于耳,江南文化根脉便永续相传” 引发全场共鸣。这一共鸣的背后,是我校扎实推进的文化育人实践。学校设立吴歌工作坊,组织学生赴河阳山歌馆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让青年在乡土浸润中解码本土文化;邀请龚晓东、陈社珍等河阳山歌非遗传承人进校园,通过技艺教学与现场展演,让文化传承更具温度;将吴歌纳入美育体系,鼓励师生创作新吴歌,现已创作多首兼具传统韵味与时代特色的作品。
从课堂浸润到实践体验再到创作创新,我校“走出书斋、深耕乡土” 的培养模式愈发鲜明。这既是学校深度融入苏州城市发展肌理的具体行动,也是厚植 “爱苏融苏” 育人底色、深化 “江南文化 +” 育人模式的特色实践。这场特殊的信仰公开课,以吴歌为桥,让江南文化从学术研究走向美育实践。江南文化的传播需要 “学术的深度” 与 “表达的温度”, 苏州城市学院正以这样的实践,让青年学子在歌声中汲取文化力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美育浸润中生生不息。
素材来源: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 图:许寅和、相泓宇、杨梓春 文:朱琳、李胤隆 审核:孙兰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