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聚焦实践育人 深化文化交流——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学子观影《百川东到海》并与导演吴双零距离对话

发布时间:2025-11-25浏览次数:20文章来源: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

  11月19日,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组织开展的主题观影交流活动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电影城顺利举行。23书院、23汉语言文学专业、24书院、24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们共同观看了由青年导演吴双执导的电影《百川东到海》。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摄影技术》课程教师涂小马及《纪录片研究》课程教师赫金芳出席活动,并与同学们一同观影。

  电影《百川东到海》荣获第10届重庆青年电影展最佳影片奖,入围第16届 FIRST青年电影展主竞赛单元,入围第1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注目未来单元,荣获第20届电影频道传媒关注单元最受传媒关注儿童电影提名,导演吴双也获得该届电影频道传媒关注单元最受传媒关注新人导演提名。

  《百川东到海》聚焦生活在沙漠腹地的少年陈小海,通过他在完成游记作文、寻找母亲及意外结识伙伴的经历中,呈现“去与留”的人生选择。影片在城市化背景下探讨故土与远方的命题,以小海通过作文弥补现实遗憾的方式,象征故土作为精神归宿的永恒意象。影片中亦真亦幻的叙事和厚重的乡土情怀,深深触动了现场每一位观众。长达90分钟的观影过程中,师生们全神贯注,沉浸于影片层层递进的情感力量之中。

  观影结束后,导演吴双亲临现场,与同学们展开热烈交流。在互动提问环节,我院学子思维敏锐、积极提问,展现了扎实的专业素养与深度思辨能力。

  首先,24播音专业的刘栖西表达了作为西南内陆人对影片中“海”的向往和因画面细节产生的强烈共鸣。她向导演请教:“为什么会想到用作文这样一个方式作为线索来串联整个故事?”

  吴双导演坦言,采用“作文”线索一方面来源于自己儿时对“高分写作”的复杂情感和记忆,另一方面指出,在影片描绘的沙漠边缘背景下,写作是内陆孩子运用想象力丰富自我世界的精神娱乐方式。更重要的是,“作文”的线索构建了影片“亦真亦幻”的叙事空间,使得观众在观影时能够不断思考叙事中现实与想象的边界。

  随后,24文科书院的方聆晰的提问引发广泛共鸣:“是否可以将梁鹏(片中角色)理解为那类被世俗裹挟、被时代洪流推着不断向前,却始终找不到心之归处的人?”吴双导演对此表示高度认可,并围绕角色塑造、故土情怀与精神归乡等核心主题进行了深入解读,分享了创作中在艺术表达与现实思考之间寻求平衡的体会。

  紧接着,24播音专业的刘泽昊同学提出了关于影片影像处理手法的专业问题,他请教导演片中“陈小海和梁鹏决定找杜小元(片中角色)后,画面瞬间切换至杜小元家中”这一切换手法的用意。吴双导演回应称,此处理旨在通过展示杜小元曾经的家,暗示这段经历包含了孩子的幻想,而最终的艺术用意则留给观众自行思考和解读。

  交流结束后,吴双导演为师生们在电影海报上签名留念。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观影交流不仅让大家更加深入理解影片的叙事结构与主题表达,也为电影背后的社会语境和艺术思考带来全新视角,是一次难得而宝贵的艺术实践机会。

  此次活动充分展现了学院在美育教育与专业实践融合方面的探索与成果,也为学生搭建了与优秀电影人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同时,导演对叙事手法、影像呈现及角色塑造的深度剖析,将直接服务于《纪录片研究》《摄影技术》《电视画面剪辑原理》等课程的教学深化。活动结束后,师生们带着对电影艺术更深层的思考与导演的鼓励,有序离场返校。本次文化交流活动圆满落幕。


新闻来源: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 图:涂小马、薛伟杰 文:吕欣妍、涂小马 审核:孙兰镇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