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上方山麓,潋滟石湖之滨,一座浸润着千年姑苏文脉、跃动着时代创新活力的学府——苏州城市学院,正以其蓬勃之姿,矗立于“人间天堂”的锦绣画卷之中。

  苏州城市学院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由江苏省人民政府管理、苏州市人民政府举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其前身是创建于1998年的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特色化”办学理念,实施创新活校、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名校、文化兴校和资源优校“六大战略工程”,努力创建国内一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校园坐拥“最美吴中”的灵秀山水,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厚重绵长的历史底蕴交相辉映,共同构筑了滋养心灵、启迪智慧的学术桃源。学校荣膺“江苏省绿色学校(高校)”“江苏省高质量平安校园建设高校”称号。翠微湖畔矗立着由“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大师匠心设计的图书馆,这座荣获中国建筑艺术奖的优秀公共建筑,本身便是一件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艺术杰作,无声诉说着学校的文化品味与创新精神。

  学深度融入苏州发展脉搏,紧密对接苏州“1030”产业体系、现代服务业“1840”产业体系及文化强市“811”计划,精心布局学科专业。现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城市治理与公共事务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艺术与创意设计学院、计算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智能制造与智慧交通学院8个学院及基础教学部。开设51个紧贴时代需求的本科专业,覆盖文、理、工、经、管、法、艺七大学科门类,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专业生态。其中,光学工程入选省“十四五”重点学科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3个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立项建设点,1个省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目前,学汇聚了近12000名充满活力的全日制本科生,共同书写青春华章。

  学“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宽厚、社会责任感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教育教学成果斐然: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5门,建有全国高校综合性教育实践体验基地1个、省级教育数字化典型应用场景1项,获评江苏高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与课程5项。锐意探索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创办文正书院;创新构建以“行为学分制”为特色的“五育并举”量化评价体系,“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荣膺江苏省A级。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牵头成立曲艺戏剧类非遗传承创新联合体,依托教育部昆曲实践体验基地吸纳苏州评弹学校、苏州市艺术学校成为附属学校,携手构建独具苏州特色的艺术人才培养高地,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2022年12月,成功获批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已启动与兄弟院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项目,办学层次持续提升。

  学坚持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精准服务苏州产业转型升级。与地方政府、领军企业、行业协会达成400余项深度合作。成功获批工信部光电子信息“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并成立康养产业学院、数字金融产业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学院4个校级产业学院,与企业共建13个紧贴产业前沿的微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特色鲜明,以“专创融合”为核心,将“创新、创意、创业”的“三创”基因深植人才培养全过程,成效卓著,学子勇夺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金奖。

  学以创新驱动发展,勇担服务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助力地方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江苏高校生物光子科技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省先进感知与智能装备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科研平台,与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共建工业文化研究中心,有文正智库、江苏省科技创新智库基地、苏州市多模态数据融合与智慧康养重点实验室、苏州非遗传承创新联合体(曲艺戏剧类)、苏州国家安全教育研究院、苏州江南文化研究中心11个市级科研平台。焦低空经济、智慧康养、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光子学、智能装备等地方重点产业,承担各级科研项目420余项,为区域发展提供强劲智力支持。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拓展高品质国际合作。以“讲好江南故事”为特色,以学生互换、教师互访、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为重点,先后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大学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设立学生境外交流奖学金,专项资助在校学生参与短期研修、交换生、双学位、硕士升学等国际交流项目。

  展望锦绣前程,苏州城市学院将更加紧密地融入区域发展洪流,深植苏州这片创新沃土,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之路,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昂扬姿态,全力推进“迎评、申硕、创一流”三大任务扎实推进国内一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为苏州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贡献澎湃的城院力量!



(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6月)